彭德怀
1965年9月,中央决定分配彭德怀到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担任副总指挥,毛泽东曾亲自召见谈话,并对彭说:“
“主席的心胸是多么的宽阔,‘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这说明主席也在反省自己的问题。而再一次请彭德怀出来工作,又反映了主席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了大局出发,着眼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从现在出版的《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记述的事情经过、前后背景来看,似乎情节颇有出入。现据《彭传》和黄的《自述》,对彭德怀去西南三线的前前后后作一介绍。
分配彭德怀去三线的缘由
问题还得从中央何以为彭德怀分配工作说起。评述者说: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六年了,彭德怀与毛泽东一直没有联系。可在1965年,彭德怀又一次给毛泽东写了信,这一次是八万字。毛泽东的心里很不平静,加之要搞三线建设了,彭德怀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挥者,可以让他去领导三线建设。”
实际情况是,彭德怀的“八万言书”写于l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当年9月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将此判定为“翻案风”的代表作,是当前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决定成立审查彭德怀的中央专案委员会。彭德怀的冤案由此进一步升级。
1965年,美国侵越战争升级。中共中央于4月12日发出关于加强战备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同意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方针。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毛泽东认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彭德怀、黄克诚、习仲勋等人不宜留在首都,提议分配他们到外地,挂职下放。
为不致引起专案人员的误解,9月7日,彭德怀、习仲勋专案委员会常委开会研究今后工作,康生在会上说:“中央最近分配这些人(彭、黄、习)的工作,我们了解有两方面:一方面更便于我们审查他们的活动,所以我们不要松气(有人插话:他们一出去,就会叫);二方面还表示希望他们转过来,转不转过来,全看他们自己。”所以,中央在安排彭德怀工作的同时,彭德怀专案审查委员会的工作不仅没有停止,而是在加紧进行。
这就是给彭、黄、习分配工作的真实意图。请看黄克诚对此事经过的记述:“1965年9月,杨尚昆代表毛主席来看我,安子文则代表中央组织部找我谈话,说是毛主席决定派我到山西省去当副省长。同时听说彭德怀也被派到四川,去当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我长期无所事事,渴望工作,只要允许做工作,干什么都是高兴的。他们要我快走,尽快离开北京。因国庆节将到,我问:可以过了节走么?答:不行,节前就得去山西。这样急使得我略感奇怪。”
在党内稍有工作经历的人都会懂得,只有战争时期或遇有特殊紧急情况,组织上才会要求被分配工作的对象,谈话后立即报到;在一般情况下,尤其对黄老这样的高级干部,根本不会这样要求。无怪乎黄老“略感奇怪”。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分配工作。
毛泽东召见彭德怀的原委
如果说,杨尚昆、安子文与黄克诚的谈话进行得比较顺利的话。那么,彭德怀则有自己的个性。
9月11日上午,负责彭德怀日常学习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贾震到彭的住地吴家花园,通知彭德怀:中央有人和你谈话,现在就请你去人民大会堂。
步入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彭德怀看到,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和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乔明甫在那里等着他。
互相问好,漫谈数语,彭真说明主旨:“今天我们代表党中央和你谈话,中央决定派你去大三线任副总指挥。”
彭德怀对此毫无思想准备,沉默片刻,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服从分配。但我犯了错误,说话没有人听,说错了人家怀疑,说对了人家也怀疑。”他表示对工业生产也没有经验,不愿去三线,仍希望去农村作调查。
谈了两个小时,没有解决问题。
事后,彭真打电话向中央报告谈话情况,贾震、乔明甫二人整理了谈话纪要上报中央。9月21日,彭德怀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请求允许他回到农村去。
彭德怀的信当天下午送到毛泽东案头。毛泽东看过彭德怀的信,决定亲自同彭谈话,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参加。
可见,正是由于彭的犟脾气,才引出了毛泽东亲自召见的情节。至于毛与彭谈话的细节,《彭德怀传》是这样记述的:9月23日早7时半,彭德怀接到中南海毛泽东秘书打来的电话,说毛主席约他8时半前去谈话。彭德怀答:“主席习惯晚上工作,上午要休息,我晚上去吧。”秘书答:“叫你上午来就来吧!”彭德怀马上乘车前往,8时15分到达颐年堂,毛泽东已在门口等候,看见彭德怀来到,远远就伸出了手。彭德怀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向和颜悦色、专门等候着他的毛泽东问好。
毛泽东注视着彭德怀黑瘦的面容,斑白的两鬓,似生伤感,说:“几年不见了,你显老了。”
彭德怀勉强笑答:“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咯。”毛泽东笑了:“早在等着你,还没有睡觉,昨天下午接着你的信,也高兴得睡不着。”毛泽东继续说:“你这个人有个犟脾气,几年也不写信,要写信就写八万言。今天还有少奇、小平、彭真等同志,等一会就来参加。周总理因去接西哈努克,故不能来。我们一起谈吧。”彭德怀说:“好!”然后心平气和地向毛泽东解释了他向彭真、贾震等人谈过不愿去三线,愿去农村的原因。两人在院子里边走边谈,彭德怀谈到在庐山会议上自己提到的三条保证,毛泽东说:“后面两条我还记得,也许真理在你那边。”毛泽东大海般的气度使彭德怀敬服。
稍后,刘少奇、邓小平、彭真来到以后,毛泽东说:“彭德怀同志去(三线)也许会搞出名堂来。建立党的统一领导,成立三线建设总指挥部,以李井泉为主,彭为副。还有程子华。”在彭再次表示想去边疆搞农业后,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彭德怀同志去西南区,这是党的政策,如有人不同意,要他同我来谈。我过去反对彭德怀同志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也是衷心诚意的。”并当即交代刘少奇,请他和小平同志召集西南区有关同志开一次会,把问题讲清楚。
“也许真理在你那边”的背后
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脑海里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反对与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的问题。在他亲自安排彭德怀去三线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开始加快三线建设;另一方面,则为防止和反对国内的所谓修正主义在加紧准备。以批判吴晗为彭德怀翻案的罪名而编织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长文,正在紧张修改定稿,就是一例。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记载:l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从1965年初江青在上海与张春桥共同策划,至姚文发表,整个写作过程,是在中央政治局除毛泽东外都无人知道的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毛泽东批准发表这篇文章,并示意全国报刊转载。
11月28日,彭德怀离京“赴任”。
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同陈伯达等人谈话时说: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点了名(指点了吴晗的名,笔者注),对戏剧界、史学界、哲学界震动很大,但是没有打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l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就在彭德怀、黄克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积极投入工作的过程,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开始袭来。1966年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以后,黄克诚对“彭、罗、陆、杨”的问题虽感到难以解释,“但自以为和彭的问题已经受过长期审查,这次可能不再搞我了。”黄老的老伴唐棣华则认为不可乐观。她在6月上旬从北京到太原看望黄老时就认为,这次还是不会放过“彭、黄”。她颇为担忧地对黄老说:文化革命首先抓了“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文章说那是为彭德怀翻案,你们还跑得了吗?
历史的真实是:就在彭德怀带着“也许真理在你那边”的希望之光走向西南大三线的同时,在他身后正在酝酿着一场席卷全国的、以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为彭德怀翻案为发端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时,彭德怀专案审查委员会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委员会在讨论下属的专案办公室写出的《彭德怀反党问题审查报告》第五稿时,认定:“彭德怀和黄克诚这些人是反革命、阶级敌人。”要求参与专案的成员思想上要明确:“审查委员会的任务不是证明谁正确,不是审查他们的翻案有无根据,而是进一步审查他们的反党罪行。”专案审查委员会“实际上是审查反革命,审查他们的反党、里通外国、搞颠覆活动”。《审查报告》要按这个口径来写。
由此可见,从毛泽东向彭德怀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到“文化大革命”发动不久,彭德怀就被揪回北京当作“三反分子”进行批斗,显然并不是历史的误会。
?摘自《国史札记――事件篇》,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定价:40.00元?